往事钩沉

...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

《技术经济》

...

《科学技术与工程》

...

《科技和产业》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发展规划(2013-2020)
2020-08-10

(2013年2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国家和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发展需要, 依据《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章程》、国家有关经济社会、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和中国科协有关规划,编制《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发展规划(2013-2020)》。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全国技术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性、公益性组织,是发展我国技术经济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学会已发展成为全国技术经济领域的最高学术团体和规模最大的学术社团。目前,已建立分支机构系统——企业技术经济、农业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3个分会和运输技术经济、化工技术经济、煤炭技术经济、林业技术经济、标准化技术经济、通信技术经济、价值工程、技术管理、产品创新管理等9个专业委员会;会员系统——个人会员、团体会员以及地方团体会员;工作机构——办公室、学术交流部、会员部、期刊部等。

多年来,学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为会员服务,凝聚力不断增强,学会形象日益凸显,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学术交流方面,围绕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学科发展需求选择主题,召开论坛或会议。确立了“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制度,形成了“技术管理研讨会”、“西湖国际中小企业研讨会”、“复杂科学管理国际研讨会”、“产品创新管理国际论坛”、“两岸三地价值工程会议”、“中国技术经济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在国际交流方面,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参加国际会议,与国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互访交流;在编辑出版方面,主持出版《技术经济手册》、《现代管理技术经济大辞典》等多种工具书和论著,编辑出版《技术经济》、《科技和产业》、《科学技术与工程》三种学术期刊及多种会议论文集;在业务培训方面,根据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开展“全国技术经济高级人才研究班”、“全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讨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培训班”等;在决策咨询方面,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并出版《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参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评价导则》、《建设项目评价术语标准》等标准规范的研究与编制工作以及行业经济评价方法研究;在表彰推荐方面,定期表彰“优秀技术经济工作者”、评选“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优秀学术论文”,推荐会员参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等奖项评选及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学会会员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高校等不同行业和部门。目前,全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学位的授予种类已经基本涵盖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硕士、MBA 以及博士学位的各个层次。到2011年底,全国至少有170多所大学(研究所)设有硕士点,40余所大学(研究所)设有博士点。其中,获批的国家重点学科的单位有10个(含4个重点培育学科),有12所学校的技术经济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目前技术经济学科课程共有17门国家级精品课、16门省级精品课、17门校级精品课。共出版各类技术经济著作1500余部。各技术经济博士、硕士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技术经济分析、技术进步作用、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技术经济政策以及与行业结合的技术经济研究等领域。

虽然学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

  1. 管理体制、运作模式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理事会的领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理事不理事的现象仍然存在。

  2.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决策服务的能力较弱,技术经济学科特色和独特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3. 为会员服务的能力不强,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有限,研究课题、学术活动、科技奖励和对外交流等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不够。

  4. 与省市级地方技术经济研究会联系较少,在日常工作和学术活动方面缺少互联互动,没有形成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学术交流大平台。

  5. 分支机构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发展不平衡,个别分支机构不能有效开展活动。

  6. 创收和筹资能力较弱,经费来源比例不够理想。

  7. 会员结构不够合理,高校会员比例达80%,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尤其是企业会员偏少。学会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少,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

  8. 秘书处工作人员偏少,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学会发展需要。

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出了总动员,做出了全面部署。未来5至1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也是学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学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形势和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推动学会事业发展再创佳绩,再创辉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学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贯彻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尊重创造的方针,团结和动员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以增强学会服务创新能力、服务社会和政府能力、服务技术经济工作者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学会组织建设和创新改革为着力点,以提高学术活动质量、促进学科发展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为重点,促进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提升学会履职能力和服务能力,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科技社团,成为技术经济工作者之家,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学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1. 对技术经济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贡献更加突出。团结和凝聚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推动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咨询,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与途径,在国家重大产业政策的研究、咨询与决策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技术经济事业的支撑更加突出。

  2. 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打造学术活动高端品牌,完善学术布局、优化交流主题、创新交流方式,搭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促进思想碰撞、激发学术争鸣。

  3. 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更加广泛。加强与相关领域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及时跟踪国际组织动态;组织和支持专家学者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争取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学会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与作用。

  4. 主办的期刊地位和影响更加扩大。创新办刊理念和经营思路,适应期刊日趋国际化、网络化的发展环境,提高期刊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提升学会学术期刊在技术经济学科的地位,不断扩大国内外影响力,培育精品期刊。

  5. 学会自身发展能力更加增强。民主办会原则继续贯彻,组织制度更加健全,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会员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取得较大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学科建设

  1. 推进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建设。组织梳理技术经济理论问题,支持学科理论整合研究,推动技术经济基础理论体系的发展、积淀和成形;鼓励开创性研究,在理论上做出建树,在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与突破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凝炼研究方向,引导、鼓励会员在凝炼的研究方向上开展研究,聚集研究成果,提升技术经济学科的地位。

  2. 支持研究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发挥与经济建设实际结合的鲜明学科特色和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加强本学科与理工科的结合,学术研究与中国实际问题研究结合,鼓励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技术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为国家、地区、企业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持续的生命力。

  3. 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定期进行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调查,组织学科发展专题研究,定期编辑出版《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报告》,总结学科新进展,阐明发展趋势,提出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方向、领域和发展策略建议。

  4.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保持学科特色和优势,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支持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上进行尝试和探索。选择一批前沿学术研究新成果,组织编辑出版《技术经济前沿论丛》。

  5. 组织开展学科史研究。收集整理学科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资料,总结回顾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进程,探索、把握、总结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特点和规律。

  6. 加强教材建设。鼓励并支持高校从事技术经济研究和教学的一线教师编著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教材。支持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实现现有成熟教材的全部更新。

  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立足目前学科教育多层次性的特点,在紧紧围绕学科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科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中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在职人员技术经济知识培训。

(二)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

  1. 坚持学术年会制度。学术年会侧重于学术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相关的热点问题选择主题,把学术交流与建言献策、推动解决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年会质量和水平,着力把学术年会打造成我国技术经济领域高水平的、综合性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交流平台。

  2. 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精品学术活动。巩固和提高技术管理研讨会、产品创新管理国际论坛、复杂科学管理国际研讨会、西湖国际中小企业研讨会、中国技术经济论坛等品牌活动。积极探索学术交流的新模式,尝试学术沙龙、在线研讨等方式,增强学术活动的生命力。

  3. 以会员需求为导向,搞好会员日活动。结合会员需求和学会年度工作重点开展会员日主题活动,把会员日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搭建面向会员的学术交流和服务平台,促进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的沟通联系,把会员日真正办成会员的节日。

  4. 举办学科发展建设学术论坛、青年学术论坛、博士硕士学术论坛。组织评选优秀博士和硕士论文。

  5. 加强与地方技术经济学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总会与省市级研究会之间互动互联,搭建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切实提高活动质量与成效。

  6. 加强与港澳台的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巩固港澳台地区学术团体以及学者个人的密切交流,依托“两岸三地价值工程会议”等平台,积极开展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学者的合作交流工作。

  7.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营造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环境,推进与国际技术管理协会(IAMOT)、世界工业与技术研究组织协会(WAITRO)等国际组织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争取主办或承办技术管理国际会议、波特兰工程与技术管理国际会议(PICMET)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学会在技术经济及相关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8. 加强对国外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吸收。通过参与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积极高效的交流,鼓励、支持国际合作研究,在提升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水平的同时拓展技术经济学的国际化程度,实现国内研究与国际主流研究的接轨。

  9. 促进国际交流人才的成长。积极发挥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技术经济人才的作用,组织和支持国内学者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推荐国内学者在国际组织中任职,在国际交流中锻炼成长。

(三)打造精品学术期刊

  1. 加强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国际化建设,建立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和审稿队伍,培养优秀的办刊人才。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办刊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提高期刊的学术引证指标,打造精品期刊,提高所办期刊在学科的排名。充分发挥期刊在促进学科发展、扩大学会影响力、为会员服务方面的作用。

  2. 根据国家对期刊发展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学会主办期刊的改革,创新期刊经营方式,增强期刊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适应期刊市场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3. 利用学会的影响力,发挥学会的联络功能,推动技术经济学科相关期刊间建立横向联系,扩大期刊间的交流与协作。

(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决策服务

  1. 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

    • 进一步提高学会社会公信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创造条件,拓展学会的社会功能,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 开展发展规划咨询论证、建设项目论证、项目评价、企业管理咨询、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等服务活动,拓宽业务空间,积极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服务科学决策,围绕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技术经济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2. 开展科研成果评审

    • 对技术经济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开展评审,宣传奖励优秀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跟踪调查获奖者状况,掌握动态,提出促进技术经济人才成长的意见和建议。

    • 发挥技术经济学科优势、专家优势和信息优势,建立“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会和专家在创新评价、科研成果评审等领域发挥作用。

  3. 加强科普工作

    • 探索适合学会的科普内容和活动方式,动员有条件的专业委员会开展科普活动,积极参加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

    • 建立科普与科研结合机制,引导承担国家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向公众传播,让科研成果惠及广大公众。

  4. 开展公益服务

    • 发挥社会组织的公益作用,积极开展扶贫救助、助学济困、环保宣传等活动。动员会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全面提升学会的社会形象。

  5.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 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优势,为产学研结合发挥更为积极的桥梁作用和中介作用,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联盟。

    • 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理论研究,探索稳定、互动、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发挥学会作为第三方机构的公证作用,降低合作风险,促进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 适应企业需求,加强学会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组织开展有关节能减排的研究及相关研讨会。

(五)为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服务

  1. 完善会员服务机构和制度建设

    • 修订《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会费管理办法》,制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会员管理办法》,明确会员权利与义务。

    • 秘书处设立专门的会员服务部门和会员服务岗位,明确岗位职责。

    • 在技术经济学科教学、科研、规划设计、企业等重点单位探索建立会员工作站,使会员服务工作前移,把加强基层会员活力与开展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增强学会对技术经济工作者的凝聚力向心力。

  2. 加强会员服务工作

    • 树立会员为本的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拓宽会员沟通服务渠道和服务范围。

    • 加强会员发展工作,注重吸收不同岗位、不同地区的技术经济工作者到学会中来,建立多元化的会员结构。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吸引企业会员。

  3. 表彰举荐优秀技术经济工作者

    • 设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经济奖”,继续开展“优秀技术经济工作者”、“优秀会员”、“优秀学术论文”等评选,发现、表彰优秀人才,扩大奖项的社会影响力。

    • 继续做好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及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工作。

  4. 反映技术经济工作者诉求

    • 进一步完善技术经济工作者沟通机制。加强与广大会员的联系,开辟面向全体会员的网络沟通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

    • 探索维护技术经济工作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反映技术经济工作者的意愿和诉求,维护技术经济工作者的知识产权,加强对技术经济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1. 加强民主办会和制度建设

    •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社会团体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健全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章程的核心地位,健全议事、选举、机构、财务、人事等内部组织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民主决策机制建设,从制度上促进学会依法、按章程开展活动。

    • 进一步完善学会民主治理结构,理顺权利机构、决策机构与办事机构的关系,完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使学会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社会团体。

    • 充分发挥各位常务理事的作用,按照学会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明确任务,分工负责。

    • 聘请兼职法律顾问,负责学会有关法律事务。

  2. 加强秘书处职业化建设

    • 加强秘书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文书档案管理、后勤管理、工作纪律等制度体系,为学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加强秘书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加强管理与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与办事能力。实施动态考核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 完善秘书处组织机构建设,根据学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

  3. 加强分支机构管理

    •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学、有效的分支机构管理机制,坚持培育指导扶持奖励与规范管理并重,修订《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所属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分支机构工作的规范性和计划性。

    • 对分支机构开展的学术活动进行调整和梳理,将基础较好的学术活动提升层次,打造成更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对不能有效开展活动的分支机构给予指导与支持,力争每个分支机构至少有一个品牌学术活动。

    • 组织召开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工作交流会议,促进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学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加强学会信息化建设

    • 加强网站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完善学会及主办期刊网站,扩大网站的信息量,与地方研究会形成网络互动,搭建数据集成共享平台,为广大会员提供便捷服务。

    • 研发“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会员管理系统”,实现学会会员管理、会议管理和信息发布的电子化,提高会员管理和服务水平。

  5. 加强学会党建工作

    • 加强学会党建工作力度,探索符合学会特点的党建工作思路,以党建工作增进学会组织能力和活力,促进学会发展。

  6. 筹集资金设立中国技术经济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 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中国技术经济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学术研究、学会能力提升;表彰和奖励优秀青年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硕士生;资助青年学者出版有关学术著作。

  7. 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 扎实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力度,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在年会中安排学风宣讲内容,邀请老前辈和有关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 在学会章程等学会制度中设立学术道德自律和他律的条款,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处罚制度,在学会学术交流、期刊出版、科技评价、选拔和举荐人才、科技咨询等工作中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科研环境。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

学会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规划的实施由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负责领导和监督,秘书处负责组织实施。各分会、专业委员会认真履行职责,各地方学会积极配合参与,共同合理调配资源,创新工作机制,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二)人才资源保障。

逐步调整常务理事会、理事会、会员及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使之既符合有关规定,又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学会发展确立人才资源保障。

(三)资金保障措施。

在社会公益为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以项目协作的形式推进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争取项目协作单位的支持,吸引民间资金,依法接受社会捐赠,确保学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和评估。